Main Content
五、多余的话
按本篇罗列史料的结果,马先生关于四舰来华过程中的三个时间点全都给弄错了,已不必费辞。但按照八股文的要求,还得来个结语,那就再啰嗦几句做个收场,虽非本篇讨论的主题但亦有关系。
马先生说“马吉芬是说谎大王,编起故事,不计老本。” (59)那么,马芬妮不会编故事么?马吉芬归国后,“其英雄形象不断为传媒所渲染”,而“马吉芬死后,声誉益隆” (60 )。有这样一个名角可依托,马芬妮难道不会借马吉芬之口,讲述马芬妮自己搜集、编撰的故事,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广自书销路?
“马芬妮是著作等身的盛名儿童文学作家。” (61 )既已“盛名”,似亦不必借光马吉芬。但小说家编故事是份内之事,甚至更加的“不计老本”。“马芬妮书并不是详释史源的学术著述”,马先生推断其“所据资料” “必取自马吉芬手”(62 )。即如马先生所言,但马芬妮之书仍不是出自“马吉芬之手”。马芬妮写得再逼真,她笔下之物仍不能算是马吉芬自传。马芬妮试图为先人立传,写一本“替马吉芬表扬之书”,但“她于中国研究为门外汉”,却要讲述与中国大有关系的故事,错误在所难免。马芬妮之书,1968年美国出版,已过去40多年,幸而不是什么独得之物。该书虽大段引用了马吉芬的几封家书,但总的说来,只是历史小说,连人物传记的层次也达不到。对这样一本书中讲述的故事,又岂可当真?除非脑袋进水,又有谁会把《水浒传》里的故事当做史料来运用?
马先生认为,“马芬妮书失误之处,恒与马吉芬之性格有关”,“书中所记诸事必悉据马吉芬的家书和留下的文件” (63 )。从这样的判断出发,马先生把马芬妮“原意为替马吉芬表扬之书”当成“控告他的证据”。如此的研究方法,似乎与马先生一贯的坚持相悖逆(64 )。
马先生告诉过读者:“治史不可说超越材料容许的话。” “治史不外求真理,切忌涉及个人喜恶。树起大招牌要证明甚么方做研究,很容易弄出似是而非的结论来。” (65 )实际上,马先生对于“致远”四舰来华过程的误判,导因在于其逢北洋海军(甚至于中国海军)必骂。而马吉芬之不幸遭詈,源即在此。
马先生说:“凡是不能核实之事,马吉芬所言只能姑妄听之。”(66 )稍作修改似乎更接近真理:凡是不能核实之事,马芬妮所言只能姑妄听之。而批评马吉芬,还是应当以马吉芬家书的原稿为据(67 )。否则,以错攻错,错更甚焉!
注:
(1) 戚俊杰等:《北洋海军研究》(第2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35~458页。
(2) 马幼垣:《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6月版,第238页。
(3) 《靖海澄疆》,第241页。
(4) 《靖海澄疆》,第240页。
(5) 《靖海澄疆》,第251页。
(6) 《靖海澄疆》,第240页。
(7) 《靖海澄疆》,第240页。
(8) 《致琅威理书》(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二日),《丁汝昌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74页。
(9) 《寄驻德英许刘二使》(光绪十二年十月十五日未刻),《李鸿章全集•电稿》(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738页。
李鸿章《四快船到华酌定饷章折》(光学十四年二月十九日)称:“每船须商雇精于管轮、驾驶西员八名,……计四船共酌留洋员十三名”。《李鸿章全集》(1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356~357页。
李鸿章《驾驶快船回华保奖折》(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称:“此次系快船四号,派往员弁水勇五百余名。”其附录的保奖人员名单中,华员52名;洋员“共十七员”。前引書,第394~396页。惟保奖华员中,有附保人员,见《丁汝昌集》第91、96页。
李鸿章《甘肇功等从优议恤片》(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称:“先后在洋病故”者计“二十四员名”。前引書,第396页。
(10) 《许使来电》(光绪十二年十月十九日巳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739页。
(11) 《寄柏林许使》(光绪十二年十月十九日未刻),《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739页。
(12) 《刘使来电》(光绪十二年十月二十一日未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740页。
(13) 《寄旅顺交水师统领丁镇》(光绪十二年十月二十一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740页。
(14) 《寄伦敦刘使》(光绪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742页。
(15) “图南”的调用安排,见《李鸿章全集•电稿》(1),第759、801、828页。
(16) 参见施丢克尔著、乔松译:《十九世纪的中国与德国》,三联书店,1963年7月版,第257~270页。
(17) 《丁镇等由吴淞来电》(光绪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申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765~766、812页。鱼雷教习福来舍因妇病重送归德国,亦随船返华。
(18) 《复丁琅两提督》(光绪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766页。
(19) Lee McGiffin:Yankee of the yalu—philo norton mcgiffin,american captain in the chinese navy(1885-1895),E.P. Dutton & company ,1968,pp90.
(20) 《靖海澄疆》,第241页。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威海市区近代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与保护
根据国务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部署,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负责对刘公岛及其周
-
李鸿章六次巡阅威海卫
《李鸿章六次巡阅威海卫》详尽的描述了年过六旬的李鸿章如何不顾身体劳累六巡威海卫,
-
日岛炮台:不辱使命的海上堡垒
1888年清政府创建北洋海军,在威海湾沿岸和刘公岛上部署炮台多所,日岛因其位置特殊更
-
泰礴极顶
2005年5月22日,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到文登市的昆嵛山里樱桃园买樱桃。尽管前一天首届昆
-
马吉芬访谈录
马吉芬先生是在十二年前去的中国,他主要在天津水师学堂从事数学以及海军专业知识方面
-
从威海武备学堂炮学教习发迹的段褀瑞
民国时期,段祺瑞的大名在国人心目中如雷贯耳,但真正知道他从安徽来威海在武备学堂一
-
浅谈革命纪念地(馆)功能的延伸与拓展
革命纪念地(馆)是时代的产物。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近八十年来,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席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