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建军

出处:甲午网栏目:甲午研究发表日期:2011年8月1日

摘要:马幼垣先生的大作《马吉芬与北洋海军》一文刊于《北洋海军研究》(第二辑)(1 ),复收入其文集《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马先生揭露马吉芬这位…

关键词: 第41期馆刊马幼垣

(21) 《靖海澄疆》,第241页。

(22) 《致总理衙门总办函》(光绪十三年正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4月版,第383~384页。

(23) 《寄吴淞交北洋水师统领丁》(光绪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巳刻),《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790页。

(24) 《光绪十三年二月初五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洋务运动》(三),第37~38页。

“四百余员名”,不是确数;回华时则为“致远”147名、“靖远”、“经远”、“来远”均为146名。见《洋务运动》(三),第116~117页。

(25) “提督衔洋员琅维理带同翻译夏士立先行出洋”。《洋务运动》(三),第115页。是否仅此二人,抑还有“华当差”,亦难详。

(26) 《伦敦刘使来电》(光绪十三年二月二十日未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798页。

(27) 《烟台盛道速寄水师丁统领》(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01页。

(28) 《致琅威理》(光绪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丁汝昌集》,第76页。“夏先生”,即夏立士。

(29) 其实,对北洋海军的军中洋员事迹的勾稽,若马先生肯于出手,也同样将会是一个崭新的局面。

(30) 《驻伦敦刘使来电》(光绪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午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00页。

(31) 除验船之外,刘瑞芬还于光绪十三年四月初六日,“偕马清臣、琅威理往斯丹斐尔德阅看试演活船坞。”见刘瑞芬《西轺记略》,光绪二十年印本。

(32) 《丁镇由威海来电》(光绪十三年六月初一日亥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37页。

(33) 《许文肃公遗集•日记》,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935页。

(34) 《柏林许使来电》(光绪十三年六月初六日申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38页。

(35) 《柏林许使来电》(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巳刻到),《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41页。

(36) 《致总理衙门总办函》(光绪十三年六月),《洋务运动》(三),第385页。

(37) 《寄海军衙门》(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戌刻),《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843页。又可见刘瑞芬《西轺记略》:“六月初九日,晴。辰刻,偕伯行赴江边观验靖远快船,坚致精利,可称御敌干城。”

(38) 《致总理衙门总办函》(光绪十三年七月),《洋务运动》(三),第385~386页。

(39) 《靖海澄疆》,第240页。

(40) 鸦片战争期间署理广州知府余保纯(冰怀)之孙。

(41) 余思詒:《航海琐记》,中国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2月版,第260页。

(42) 《致总理衙门总办函》(光绪十三年七月),《洋务运动》(三),第386页。

(43) 《航海琐记》,第260页。

(44) 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4),中华书局,1992年6月版,第628~629页。

(45) 《航海琐记》第265页。“吴京荣”,为吴敬荣之误;“陈京荣”,当为陈京莹之误。

(46) 《航海琐记》,第269~270页。

(47) 《航海琐记》,第272、277页。

(48) 《航海琐记》,第307~308页。

(49) 《靖海澄疆》,第241页。

(50) 《李鸿章全集》(1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394~396页。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avatar

孙建军:威海威东航运公司办公室主任,著有:《北洋海军硏究探微》、《丁汝昌硏究探微》、《拂云看山——追寻威海历史文化的遗迹》等。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