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记载地震事件的石碑叫地震碑。一场大地震过后,人们从地震灾难中走出来,想到要把这事件记下来提示给后人,于是就有了地震碑,几乎每次大地震之后都有这样的地震碑留下来。地震碑自然就成了历史文物,特别受到地震工作者的关注。我们威海也有这样的一块地震碑,记载的是公元1046年威海的一次大地震,在山东诸多地震碑中这是历史最早的一块地震碑,不妨把它称之为“山东第一地震碑”。地震学家所以关爱地震碑,有其科学的原因,因为一个地区的历史地震资料,是本地区进行地震预报和工程抗震的重要科学依据,回望历史地震背景,就会展示出一个地区未来地震的前景,这是当今地震学界的共识。
公元1046年是北宋庆历六年,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关于这次地震史料中有这样一些记载:“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震则海底有声如雷。” (1 )“岠嵎山下临大海,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皆以为常,莫之所谓。” (2 )看来这次地震主要影响岠嵎山一带,根据相关资料分析,震中应在东边海里。这次地震在当时社会上影响很大,位居开封府的大清官包拯,在其奏折里也说到这次地震:“臣近闻登州地震山摧,今有镇阳,雄州五月朔日地震,皆天意示变,必不虚发也。” (3 )在包拯看来这地震是不祥之兆,天意示变,提请仁宗皇帝多加防范。这是古人的思路,历史上确曾有不少这样的实例,自然灾害导致了政权的危机,不能不使执政者提防。关于这次地震还有段有趣的记述,说:“庆历六年,河北、京东地震,登莱尤甚,宿上言,登莱为东北隅,乃少阳之位也,今二州并置金坑,多聚民以凿山谷,阳气损泄,故阳乘而动。” (4 )地震时正是胶东半岛开采黄金的热潮,说是在地下采金损泄了阳气,故阴乘而动,发生了地震,应停止开采黄金为是。现在来看,这样解释地震的成因自然不科学,但如果说成是阴阳不调而发生地震就有科学道理了。当今科学家对地震成因的解释,正是说地下两种力量的对抗激化而发生地震。威海地震碑是这样记述这次地震的:“每见云生雾起,叆叇 隆兴,西有岠嵎、名峰常震,八方动摇,四面低昂,宇宙之内,普天响仰。”这是当时地震的切身感受。云生雾起是否是地震的前兆呢?也值得一说,地震发生山摇地动,经久不息,大地像海浪一样滚动起伏,普天之下没有安宁的地方。
威海地震碑在哪里呢?1997年,笔者和国家地震局的两位专家开始寻找这块地震碑。在《牟平县志》里查到地震碑在黄山院,宋代的黄山院在今乳山县下初镇,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庙内碑很多。到民国年间黄山院已经衰落,但碑还在,历经千年能保存下来实在不易。然而岁月无情,当我们驱车来到黄山院的时候,黄山院早已荡然无存了,只见些残砖碎瓦垒在地堰上,黄山院变成了养蚕场。与附近在田里干活的老乡攀谈,才知道是1958年大搞水利建设时,黄山院被彻底拆毁,砖石和石碑被拉走搞水利建设了。那地震碑会到哪里呢?茫然不知。正在徘徊之际,听老乡说,下边有座小桥,桥面是当年从黄山院拉来的一块石碑。来到不远的小桥旁,石碑有字的一面在下边,好在春天河里的水不多,钻到桥下很快就看清楚了碑文的内容,真是上天不负有心人,这就是那块地震碑。石碑不大,于是请老乡帮忙,七手八脚把石碑翻了过来,经过清洗,碑文清晰可见,千年古碑真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于是有人照相,有人抄写碑文,很快就把想做的事做完了。古碑碑额上刻的是《勅赐寿圣黄山院之碑》,碑文是洋洋文章一大篇,讲的是修身拜佛的道理,地震的内容就在这里边,下刻“时历大宋甲申之岁,熙宁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丁本酉朔记”。岁月沧桑,个别字已漶漫不清了。收拾完毕,又请老乡帮忙把石碑翻过来铺在小桥上,我们高兴地给帮忙的老乡一点报酬表示谢意,就心满意足的回到了招待所。事后不免想到,如果当年修桥的人把石碑有字的一面朝上,车马往来,碑文也就磨损得不存在了。还真得感谢这位修桥的明白人,是他拯救了这件文物,当时他也许已经想到,文字才是碑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正像有人说的,文物还需要文化的人来保护。
发现了这宋代的地震碑,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听说有好几个单位想收藏这地震碑,最终也不知花落谁家。不过这争藏地震碑可是件好事,说明人们的文化意识增强了,不会再用它来修桥了。不过按笔者的想法,这地震碑还是应该立在黄山院,如果能把当年黄山院失散的文物找回一些,能把黄山院修复旧观,再现千年古刹,这不是很好的文化景点吗?倘不能如此,也应该把它立在“岠嵎山国家森林公园”,因为碑上记载的就是岠嵎山地震,今天走进岠嵎山公园仍可以看到,当年地震时山上巨石滚落的情景,巨石满山谷,令人追忆起大地震时惊心动魄的情景,如此不就更丰富了岠嵎山公园的文化内涵吗?文化是旅游景区的灵魂,自当会提高公园的声望。如此想来,这地震碑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本区的地震史料,还会对本区旅游文化的发展做出少许的贡献。
注释:
(1)《宋史》卷63。
(2)沈括:《梦溪笔谈》。
(3)《孝肃包公奏论》卷2。
(4)王称:《东都事略》。
(作者:威海地震局高级工程师)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家乡的果模子——美化生活的艺术
大型果模子用途广泛。给老人庆寿,用果模可磕出不同形状的寿桃。回娘家,走婆家,探亲
-
威海街道名称古今谈
威海早先是个海边村庄。1403年(明永乐元年)始建威海卫城。六里十八步城墙围起的城池
-
《筹笔偶存》中有关威海地区的史料
《筹笔偶存》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当时称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
-
丁汝昌年谱(1836-1883年)
1836年11月18日(清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丁汝昌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丁家坎村。其父
-
甲午战争的另类解读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百余年,但在今天是史学家们感兴趣的话题。一个数千年文明史的老大中
-
百千文物一捧中 ——读《威海文物概览》
最近我读了威海市文化局、威海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编的《威海文物概览》一书,对威海的文
-
关于清末以前威海、文登三部旧志时间断限的探讨
因为考证“威海八景”产生的年代,对清康熙年间编修的《威海卫志》(以下简称康熙威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