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近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又传来喜讯,著名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王家俭先生个人专著、手稿及珍藏书籍入藏该馆甲午战争研究资料中心。
王家俭,安徽涡阳县人,1925年生。曾任台湾师大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珠海大学客座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兼职教授。王家俭先生对中国近代史及甲午战争史颇有研究。主要著作有:《魏源对于西方认识及其海防思想》、《魏源年谱》,《魏源传》;《清史研究论薮》、《近代中国海军史论集》、《李鸿章与北洋舰队》、《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清末民初我囝警察制度现代化的历程》等。同时,还发表了《英国对于清末创设海军的影响》、《德意志帝国对于晚清军事现代化的影响》、《闽系海军历史地位之重新评估》、《海军与抗战》、《甲午战前英国远东海军“中国舰队”在华之活动与影响》等论文多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家俭先生多次参加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与该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对该馆甲午战争研究资料中心特别给以关注。2009年,王家俭先生又一次来威海,在参加“北洋海军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表示愿意将个人的全部著述和珍藏书籍史料捐赠给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得悉王先生的想法后,甲午战争博物馆迅速向王先生表达了愿意收藏先生珍籍的愿望。王家俭先生回到加拿大后,即开始着手整理书目。
本次所赠书籍,除王家俭先生亲笔著述,其余均为个人所藏中国近代海军史档案、著述,以及有关我国史学典籍、著述,分为英文海军史料和中文书籍两大类。英文资料部分,为便于学者使用,王先生认真的做了内容简介。主要为王先生在英国档案馆或其他大学、乃至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所搜集的英国外交部档案、英国海军档案、上海所刊之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天津所刊之《中国时报》等。内容涉及中国留英学生之派遣及留学经过,中国在英所购之兵船经过,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之聘请及其辞职风波,旅顺建港之经过及与德、法之关系,英国舰队在中国沿海军港之调查访问,中日长崎事件之日、英文专档,醇亲王之巡阅海军及英、法远东海军之观礼,英人对于海军学校之评论,福州船厂之建立及日意格之报告,甲午战争时英国远东舰队(中国舰队)之活动及对战局之评论,关于日本海军之英文史料,有关北洋大臣李鸿章之德籍军事顾问汉纳根的报导及评论,美国海军上将薛斐尔及马吉芬之在华活动及报导,有关圆明园资料,英籍中国总税务司赫德与中国海军之关系,英、俄巨文岛(哈米尔敦)争端及中国之调停等,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史,均为珍贵史料。
书籍共约2000册,王家俭先生全部做了分类,装箱后在每个箱子外面作了编号并给以标注。对于一个近年九旬的老人,工作量无疑是巨大而繁重的。先生的爱国之举,令人感动,并激励我们更加勤奋努力地搞好科学研究工作。
2012年11月,总计19箱重约700公斤书籍终于顺利入藏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甲午战争研究资料中心。之后,甲午馆将在图书资料中心设立专柜,予以陈展和借阅,以发扬光大王家俭先生的爱国情操和科研成就。
(作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员)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中国水兵
在众多建造于艾尔斯维克(Elswick)船厂的军舰中,没有哪一艘能像中国巡洋舰“致远”和
-
日岛炮台:不辱使命的海上堡垒
1888年清政府创建北洋海军,在威海湾沿岸和刘公岛上部署炮台多所,日岛因其位置特殊更
-
关于“致远”等舰来华过程的几个问题 ——与马幼垣先生商榷
马幼垣先生的大作《马吉芬与北洋海军》一文刊于《北洋海军研究》(第二辑)(1 ),复
-
难忘刘公岛——石涌:打响刘公岛伪海军起义第一枪的人
由于拍摄胶东抗日大型纪录片《并不遥远的记忆》的缘故,我有幸采访并结识了石涌司令员
-
把刘公岛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对红色历史、文化及旅游的解读……
-
博物馆不能办成展览馆 ——光明日报专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
“博物馆的展览不应该是简单的陈列,而应该能体现出研究水平,能有效传播信息,让观众
-
威海鲜花赋
威海是片开满鲜花的土地。威海市早就获得花园城市的美誉。遍布市区的各种鲜花,把这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