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晓春 张爱敏

出处:甲午网栏目:49期文博论坛馆刊发表日期:2014年11月11日

摘要:中国的博物馆作为文化舶来品,随基督教传教士传入,最早出现在我国沿海城市。登州文会馆是我国最早开设博物馆学课程的高等院校,文会馆博物馆与张謇的南通博…

关键词: (暂缺)

中国的博物馆作为文化舶来品,随基督教传教士传入,最早出现在我国沿海城市。登州文会馆是我国最早开设博物馆学课程的高等院校,文会馆博物馆与张謇的南通博物苑有着不解之缘。中文的博物馆一词,源自希腊文Mouseion,意思是缪斯的神殿。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博物馆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为托勒密·索托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在埃及亚利山大城创建。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出现于17世纪后期。而1753年,英国建成的大英博物馆,则是世界上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现代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出现于19世纪后期,最初由外国教会创办。1905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为第一座由中国人建立的博物馆。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迅速发展期,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成为每个城市文化发展的标志。目前,我国建成各类博物馆近4000座。

1864年1月,美国著名传教士狄考文、郭显德等在山东半岛传教,在蓬莱、烟台等城市兴建教会博物馆。期间,我国民族实业家、早期教育家张謇正是通过在登州(蓬莱)军中任职,接触并了解、熟悉了博物馆。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起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从此,中国的博物馆开始屹立于世界博物馆之林。因而蓬莱、烟台等地的教会博物馆与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有着直接的渊源。必须指出的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郭显德等出于传教目的,为吸引中国百姓进入教堂而建立教会博物馆,从而导致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诞生和发展。正如狄考文成立登州文会馆最早引进西方现代教育体制等一样,笔者认为狄考文等传教士在山东半岛传播基督教,同时带来了现代科学文明。传教士以传播基督教为主业,兴办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博物馆、聋哑学校——启喑学堂、医院、印刷厂等各项事业为附属品,伴随而来的是山东半岛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建立及发展。本文拟从登州文会馆博物馆、烟台博物院福音堂等早期教会博物馆着手,探析早期教会博物馆与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渊源关系以及南通博物苑的建设历程,不当之处,尚期专家教正。

一、狄考文创设博物馆学课程,兴建登州文会馆博物馆

狄考文(1836—1908),美国著名传教士,1864年1月到达山东登州(蓬莱),在登州(蓬莱)城北部观音院建立教堂,开始传教。于1864年建登州文会馆,从早期的小学、中学,直至1882年被美国长老会批准为正式的高等教育学校。狄考文曾被授予神学和法学博士学位,其知识丰富,视野广阔,在诸多领域颇有建树。狄考文作为教育家,筹办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学校——登州文会馆,出版了《笔算数学》、《代数备旨》等专业书籍。作为传教士,他主持翻译了中文版《圣经》,为当代版《圣经》的前身,其影响深远。他出版了外国人学习中文的专著《官话类编》,为近现代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入门教材。他将电灯及电力设施引进中国,这可能是中华大地上最早一批点亮的电灯和电力动力设施(1 )。此外,狄考文等传教士,给山东半岛带来了压水井、自行车等先进工具。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近代科学技术。

狄考文在登州文会馆不仅设立博物馆,同时还开设博物馆学课程。从目前发现的史料考查,登州文会馆开设的博物馆学科目,是目前中国近代学校中最早开设的博物馆学教学课程。登州文会馆的博物馆学教学课程据《文会馆·历史三:学科》记载:“文会馆章程,原定为正备两斋,正斋六年毕业,分道学、经学、国文、算术、历史、理化、博物暨性理、天文诸科。”(2 )从已发现的登州文会馆史料检索,在早期登州文会馆的课程中,其 10个学科分为:一、修身;二、讲经;三、中国文;四、外国文;五、历史;六、算学;七、博物;八、理化;九、法制;十、心理学。博物馆学科位列第七位,其内容包含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广博物志、百兽图说、观物博异等。教授博物馆学的外籍教师有柏尔根、维礼美森等人士。值得一提的是柏尔根博士,曾任登州文会馆第三任负责人,除传教外尤其擅长教授博物馆学。曾在文会馆内“取草木鸟兽昆虫矿石数千件,罗列一室,作为动植物标本,学者便之。”(3 )

登州文会馆最早在中国教育界开设博物馆学课程,培养了中国博物馆学的早期人才。据记载登州文会馆的毕业生,先后到全国16个省的学校任教,进一步传播了博物馆学的内容。

狄考文最初在简陋的教堂中设小型博物馆,因陋就简开拓学生和登州百姓的视野,同时作为一种传教手段,吸引百姓来到教堂。1886年,狄考文建起西式楼房,新教堂正式投入使用,据《文会馆志》记载:“博物陈列所建于学堂之前,此馆内之大概情况也。”博物馆后面为教堂,此外在登州文会馆内设立藏书室、阅报室、物理和化学实验室等,还设有观星台(天文台)等设施,同时文会馆内还配有洗澡间、发电房等附属设施。

据狄考文的夫人艾达记述:“登州举行府试时,大批学子涌进城里,希望获得生员资格,这种资格是官场必经的晋身之阶。考生中很多人听说过外国机器的名声,都要来证实一下,因此狄考文博士常常就在考生们无事的几天里和他们在一起。最后,和这些人打成一片,效果非常好。这种办法也用于中国新年,那时所有城镇和乡村都有休闲娱乐。在《官话类编》发行(Mandarin Lesson)有了收益之后,他就用这些钱建造了一个大博物馆,入口开在街面上。博物馆的一半是大讲堂,可以放立体幻灯或电影。不过,大讲堂一般还是用作讲堂,进来的人可以坐下来听道。同时,先进来听经的人由专门助手领到里面的屋子参观。里面的屋子对这些人来说是多么神奇啊!在这里,一个人用一只手转动一把小曲柄磨谷物,就像一个妇女或一头驴子费更大的力气在石磨上磨得一样快。在这间屋子里,有些箱子放着鸟的标本,四周墙上挂着各种动物的图画。更令人们惊奇的是这里有一个人摇动大曲柄,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使一辆小铁车先在顶部发出火花,然后围着屋子在一条循环铁轨上奔跑。他们觉得奇怪,如果那个人拖着这辆小铁车在地上转圈不是更容易么?这件屋子头上有一台柴油引擎,无疑使人们感到惊奇,一台“令人毛骨悚然”的机器,的确使他们感到震惊。很多难以诉说的事情,都使人们惊讶不已。这间屋子参观完了,这些人被引导着从另一个门出去,当汽笛鸣响表示该下一帮人进来的时候,这些人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他们称这种参观为‘开开眼’。”(4 )

1904年,登州文会馆迁至潍县,其留下的博物馆仍然吸引登州的各界人士。据1909年长老会山东差会的报告,通过这个博物馆,每年有12000人进入教堂听宣教。

狄考文在长期的中国生活中,与中国产生了深厚感情,他在晚年给朋友的信中曾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美好的未来。我很高兴有机会做我所能做的,使她迈向美好未来的事情。” (5 )狄考文先后在山东从事传教与教育工作长达45年,死后埋葬在烟台毓璜顶长老会墓地,可以说狄考文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播与教育事业紧密相连。

二、郭显德创办烟台博物院福音堂

1863年,美国传教士郭显德与狄考文等从纽约登船,于当年年底到达上海。1864年1月来到山东的登州(蓬莱),开始了登州传教生涯。8个月后,郭显德离开登州(蓬莱),到烟台传教。于1867年在烟台毓璜顶建起教堂,投身于教堂的传道布经工作。

据山东学者刘铭伟研究,郭显德于1879年开始计划筹建博物院,向人们展示外国的奇异产物、先进科技与文化。他利用回美国休假的机会,募得2000美元,半价购买了广东富商李载之位于芝罘元龙街与同乐街之间的一处房产(计平房27间、楼房10间)。李载之又资助其500美元用于筹备办展。1880年,博物院建成,取名为“博物院福音堂”。展厅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太平洋海产各种珊瑚及各种矿石;第二部分为各种鸟兽标本及植物标本;第三部分为物理化学仪器以及各种图书等。展品中,老虎、狮子的实物标本和一块六面镜最吸引人。自古以来,人们只是谈虎色变,从未见过真老虎,画家笔下往往画虎类狸猫、画狮类哈巴狗,这回有了真的虎、狮形象可以参照。六面镜折射出的各种形象奇妙无比。博物院的开办产生了轰动效应,人们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争相参观。当地人自不必说,远处来经商办事的、过路的、探亲访友的各色人等,凡来烟台,必到博物院一睹为快。而这时郭显德也抓住机会向众人传道。博物院每季度特为妇女开放一日,这一天不许男人进馆。在向妇女宣讲中,经常涉及到的话题是“女人放足”。博物院大门安装了旋轴计数器,进一人转一轴,以记录每日进馆参观人数。据数据器统计,每年来博物院参观的人数约为7.5—10万人。

郭显德在二十世纪初,先后被美国两所大学授予神学与法学博士学位。他在山东生活传教56年,与山东的百姓建立起深厚感情。1914年,民国政府授予他“双龙嘉禾”奖章一枚。(6 )郭显德为山东的博物馆、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张謇兴建南通博物苑

张謇(1853—1926),是我国最早向清朝政府提出在全国建设博物馆的人士。他在创办大生等纱厂、兴办实业和开办师范学校等方面均卓有建树。他开创博物馆、实业、学校建设之先河,是清朝最早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在中国博物馆创建与发展的历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1876年夏天,张謇以秀才身份,投身淮军名将吴长庆军中担任幕僚。1880年冬天,张謇随吴长庆移军山东登州(蓬莱)。吴长庆时有“儒将”之称。军中人才汇集,有“文有张謇,武有袁世凯”之称。知识分子出身的张謇,爱好广泛,他喜欢的去处之一就是登州文会馆,在登州文会馆内他看到了馆中陈列的各种动物、植物标本。最让张謇惊奇的是,狄考文从美国运来的发电机,利用电力点亮的电灯以及各种电力设施。张謇喜欢在登州文会馆亲手操作狄考文制作的打谷去壳机、磨面粉机、麻绳机、织麻袋机、煤球机等各种机械。近两年期间,张謇在登州文会馆的观摩、学习,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成为最早接触近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其中,张謇的爱好之一就是博物馆的动植物标本和新奇的电力设施,并且他对登州文会馆里教授的博物馆学课程多有涉猎和一定掌握,这些都为以后兴办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1905年1月, 张謇将兴建中的公共植物园规划为博物苑,占地23300平方米,后扩大为71800平方米,建立了中馆、南馆、北楼和东楼。苑内有4个陈列馆,陈列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文物与标本。中馆为三开间中式平房,上部加盖一间二层尖顶小楼。南馆平面凸字形,为一座西式二层楼房。北楼为五开间二层中式楼房。东楼为一座中式楼房。苑内种植树木花草,饲养鸟兽,并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园林建筑。苑内文物、标本来源于各地人士和寺院捐赠、售予。1914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共收录文物、标本2973号,1933年增至3605号,每号一件至数件不等。南通博物苑的藏品以历史文物与自然标本并重,总数近5万件。历史文物以见证地方历史的文物为主,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期直至当代;自然标本既有反映南通地区动物、植物等自然资源的藏品,同时也广集国内外珍贵的岩矿石、化石及珍稀动植物标本。显然,南通博物苑的藏品种类与登州文会馆博物馆的展品有着相似之处。

1905年,张謇在南通营建博物苑,开始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实践。同年,他还上书清朝政府,建议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在京城创办博物馆,进而推广到中国各地。张謇的热忱建言,没有被没落的清政府采纳,而他克服艰辛、苦心经营的博物苑却获得成功。他对博物馆的精到论述,也成为中国博物馆学的理论基石,南通因此而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博物馆事业的创办,源自于中国沿海地区的登州文会馆博物馆等早期教会博物馆,以及登州文会馆传授的博物馆学课程及其在16个省的传播。而张謇也正是因为在登州驻军期间被狄考文创建的教会博物馆等所吸引、启发,因而萌生了创办由中国人自己建立博物馆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于1905年创办了南通博物苑。当然,美国传教士仅是以建设博物馆为传教手段,吸引基督教受众者,进行宗教文化传播。然而,正如当年的博物馆建设虽然是传教士带来的辅助传教手段,却启发了大批的晚清有识之士,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博物馆建设的序幕,引领了中国近现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注:

(1)费丹尼:《一位在中国山东四十五年的传教士——狄考文》,郭大松、崔华杰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66-167页。

(2)王元德、刘玉峰编:《文会馆志·历史》,潍县广文学校印刷所,1913年。

(3)王元德、刘玉峰编:《文会馆志·柏尔根先生行年事略》,潍县广文学校印刷所,1913年。

(4)费丹尼:《一位在中国山东四十五年的传教士——狄考文》,第146页。

(5)费丹尼:《一位在中国山东四十五年的传教士——狄考文》,第2页。

(6)郭大松译编:《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桥梁》,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1—69页。

(袁晓春:登州博物馆副研究员   张爱敏:登州博物馆助理馆员)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日志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