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 兰

出处:甲午网栏目:43期学苑杂谈馆刊发表日期:2014年5月20日

摘要:据考,邹氏先祖,于明朝年间,迁自云南。前不久老家来人说,曾一度传说在文革中被焚的家谱,竟被一位有心人收藏。此公德莫大焉…

关键词: (暂缺)

据考,邹氏先祖,于明朝年间,迁自云南。前不久老家来人说,曾一度传说在文革中被焚的家谱,竟被一位有心人收藏。此公德莫大焉!

这不免让我想起小时候祭宗的情景。

“祭宗”是民间一年一度于旧历年期间举行的重大祭祖活动之一。祭宗的仪式在“家庙”里举行。

通常,腊月三十将“宗”从宗匣中取出挂在家庙正厅,叫“请宗”。正月十五举行最后一次祭祀仪式则叫“送宗”。 送宗结束之后,装“宗”的宗匣,置放在家庙正厅上空的“佛阁”上。各家置放“神主牌位”的地方也叫佛阁。小时候一直不明白,存放“宗”的地方咋叫佛阁?爷爷说,祖上就这么叫。

在民间,祖上的话往往就是“硬道理”。

祭祀活动的一应安排,早期由“族长”或“村董”负责,后来则由宗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事。

祭宗的具体操办事宜实行轮换制,即每年由家族中的一个分支负责。每个分支又叫“一股子”。诸如依据居住方位指称的“东股子”、“西股子”。1940年代中期以前,乡间大户人家还常以“堂号”代指分支,如“修积堂”、“日新堂”等。

敬献的供品,丰盛而讲究。供品中的大枣饽饽也叫“贡”,蒸枣饽饽则叫“蒸贡”。“贡”在所有供品中占有特殊地位,“一摞贡”为五个,摆祭品时,“贡”摆在“供桌(长案)”正中间。用一升(25市斤)小麦磨成的面粉蒸一个大枣饽饽的手艺,堪称胶东民间妇女的绝活儿。作为“牺牲”的羊须是整只,其它如鸡、鱼等也是整只整条,另外还备有果碟。即使歉收年景,供品的套数大致不变。这一方面表达了对祖宗的虔诚,另一方面也关乎操办者的体面,很是被族人看重。

祭祀器皿,为整套锡器,极其考究。举行祭祀仪式时,香炉放在“供”的前面,香炉里燃着整炷檀香。烛台是两只体态优雅的丹顶鹤,红的蜡烛点亮在仙鹤头顶正中,随着烛光一窜一窜地跳,烛泪一滴一滴淌落,相向鹄立的仙鹤有节奏地微微颤动,看上去仪态万方,栩栩如生。香烟缭绕、烛光映照之间,宗上的山水人物、祭祀场景等画面,全都鲜活、灵动了起来。其中,那只脖子上套了绳索被拉去做“牺牲”的白羊,四条腿拼命向前蹬着,屁股则死命地往后“坠”,这挣扎的姿势,使羊的身体呈前倾的“V”字型夹角,羊下巴颏上那绺疏朗的胡子仿佛因此颤悚得更加厉害。白羊死死扣紧泥土的蹄瓣儿撑开到几乎撕裂的地步,看起来比它恐惧的眼神更恐惧和让人揪心。白羊殊死抗争的紧张,仿佛全都绷紧在牵羊人肩头的那根草绠上,那情景让人担心:只要牵羊人或白羊那怕再用一丝丝气力,訇然绷断的将不是草绠而注定是羊的脖颈——倘若羊还有一丝气力的话。面对死亡的神秘、恐惧、敬畏以及对峙和抗争,慑人心魄、令人战战兢兢。走进家庙,没人敢放肆地大声说话或弄出其他声响,连小孩子走路也规矩地放轻脚步。

红漆长案前铺一条绛红色纯毛手工地毯,地毯前方并排放着一溜儿蒲团。磕头的人就跪在蒲团上。

除夕夜子时,家庙门前烧起纸钱,叫“发纸”。族中成年男子分批进入家庙,跪在“宗”前参拜祖先,祭祀仪式肃穆隆重。从大年初一清早开始,大人们一拨接一拨地带小孩子来家庙给祖先磕头——早年间,祭宗只限于男丁。自请宗之日起一直到送宗,家庙里昼夜安排专人护守,前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

祭“神主”则属各家各户的事,“神主”也叫“神主牌位”或“神主碑”。祭“神主”的时间在大年初一早上。神主是本家已过世的先祖。

供奉“神主牌位”的八仙桌或长案安放在堂屋正中,其上的香炉里燃着檀香或线香,讲究一些的人家有用铜香炉的,将就一点则用陶碗盛了稻米将香烛插在当中。从大年三十请下“神主牌位”开始,直到正月初三,昼夜香火不断。供品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菜肴,不但鸡、鱼等是整只整条,即如菠菜、芫荽等菜蔬也是整棵的。日子宽裕的人家,还会供上一副额前正中涂了“红印堂”的猪头。

大年初一一大早要去爷爷家拜年。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跪在长案前的蒲团上,给“神主牌位”上的祖先磕头。磕头时额头一定要叩到地上,否则不能被认为是虔诚和懂规矩的表现。接下来,爷爷总会讲一些有关祖先和家族的往事。

我家祖上传下来的两尊神主牌位,红卫兵“破四旧”时一把火给焚了。爷爷说神主牌位上“主”字的那一“点”,是经过“文点武谢”的隆重仪礼,以朱笔点上的,讲究大着哩。

在民间,人死之后,素有“上得了宗”或“上不了宗”一说。这一“盖棺定论”如同钤在每个人额上的一枚名誉标识,无可更易,一目了然。倘若死者生前做下辱没祖先的事,则是断断“上不了宗”的。这让人联想起北宋名相“包孝肃公”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脏乱者,不得放归本家,亡灭之后不得葬入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人生须是得有个准绳、有个界定的。

一个人纵使可以无视一切,但却不能不对灵魂的最后归宿心存敬畏。

华夏民族曾是一个重视祖先的民族,祭宗即是祭祀祖先的重要庆典之一。

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根基与理想,就在这样的仪式中代代相传。只是,在后来的好多年里,这一维系我们同世代祖先的血脉脐带,被人为地侮慢甚至残暴践踏。于是,道德信仰、伦理纲常、人类良知乃至人性中的起码孝行等等,那足以凝聚民心并拯救人类心灵于水火的人文流脉,因此被割裂。

由于这样一些原因,不要说如今的青少年,即使中年人中,怕也是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由曾祖父上溯三代或四代以上祖先的姓名了。我们与祖先之间,除了DNA这一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那些属于文化的、历史的、人类学以及社会学意义的,凝结着祖先智慧以及意志的血缘,已近乎荡然无存。

近些年,重修家谱在民间受到广泛重视,这该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了。但愿曾经的荒诞闹剧不再上演,但愿寻根问祖的渴望成为当代人的普遍意愿,但愿炎黄后裔循着重新对接起来的血缘流脉,一直追寻到神话中我们的祖先。

 

(作者: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馆员)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日志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