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吉光

出处:甲午网栏目:学苑杂谈发表日期:2011年8月11日

摘要:据考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威海的砖瓦制造业一直沿袭传统手工操作、露天作业、季节性生产和土法烧结等落后的生产工艺。一般是农历的春分后工人进厂,修整…

关键词: 砖瓦第41期馆刊

威海的砖瓦制造业历史悠久,从出土的汉砖考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全市境内带有窑字的村名很多,如市区孙家疃镇的里、外窑村,文登市的窑沟、虎口窑等。带有窑字的地名则更多,足以说明当年窑业的星罗棋布。

据考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威海的砖瓦制造业一直沿袭传统手工操作、露天作业、季节性生产和土法烧结等落后的生产工艺。一般是农历的春分后工人进厂,修整场地、备柴集土和维修窑室。清明前后集坯烧结,霜降后停火收工。这一时期环境和天气对生产的影响很大,只能生产老式簸箕瓦、小瓦和普通方砖。所使用的燃料一般是就地取材,选用耐烧的松树、柞木等硬杂木。对产品的工艺和质量,只能凭经验行事。烧窑的核心技术是焙烧,从燃料的选用、坯品入窑、点火到封火焖窑,一般由“窑把头”亲自操作,整个过程都要以掌握“火候”为中心。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否则,烧火轻了砖瓦夹生“不熟”,火候重了造成“硫岗”变型,出现这种情况这窑产品就损失了,必须恰当地掌握好火候。据《文登市志》记载,清朝道光年间,文登县万家庄梁姓地主为了炫耀自已的财富,登门邀请各地名师,在其属地建窑烧砖,扩建他的庄园。其砖瓦用豆浆和泥坯烧制,极其坚固,质量堪称一流,一时在乡里令人羡慕不已。

七十年代后,威海各地砖瓦场相继增添了搅泥机、柴油机和压瓦机等设备,建起了晾瓦房、制瓦房等场所,逐步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实行全年各季都可以备料,机器常年生产作业。这一时期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既使产量大增,又统一了砖瓦规格。据统计,荣成县1980年有砖瓦厂14处,到1995年全市增加到31处,年产砖5.8亿块,瓦1468万片。笔者还查阅了威海市国税局档案室的重点税源统计台帐,1980年县级威海市全年生产砖1500万块,瓦170万片,比1967年生产砖599万块、瓦130万片分别增长2.5倍和1.3倍。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满足城乡建设的需要,各公社和农村大队办的砖瓦业骤然兴起,仅威海市区田村、羊亭、温泉三个公社都建起了砖瓦厂,凤林、爱于和望岛等大队也先后办起了小窑厂,生产的都是粘土砖瓦。这一时期,威海的砖瓦制造业为了节约燃料,对生产工艺进行了革新,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窑室进行了改造,原来的土窑、柴窑逐步改为轮窑。一般设计为12~22个窑洞,完全改变了手工制坯的土法烧结的旧工艺。这种窑由于各个门洞可随时出砖,沥沥啦啦有流不尽之意,故老百姓称其为“啦啦窑”。二是将炉灰渣粉碎后按一定比例掺入砖坯中。这种工艺的优点是,既可以节约煤炭,又可以享受废物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推行内燃烧结新工艺,就是在制粘土坯时掺入适量煤炭,在烧制时通过外温引燃坯内的煤炭,使之砖坯内的煤炭在砖体里内燃。这样既可节约燃料,降低了消耗,又提高了产品质量。在机器设备上,对原来老旧设备逐渐淘汰,及时进行了更新。在制砖机方面,基本使用了河南省巩县生产的280型或350型制砖机,砖的长宽厚分别为24、12和6厘米,统一了体积。至今,建筑业所称的二四墙,就是这种砖横放砌墙,墙体有24厘米之厚的缘故。在动力机上,由柴油机向电动机方面转变。燃料上,由烧柴转向以烧煤为主。

通过不断的技术改新,砖瓦的质量和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与砖瓦厂打过几年交道,知道一些业内的事情。1976年,乳山县夏村公社成立了砖瓦厂,采取机制砖瓦。一个大轮窑有20个窑洞,可边烧窑边出窑,循环作业,年产红砖900万块,瓦30万片,为当时县内最大的砖瓦厂。

此外,砖瓦窑制造业除生产砖瓦、烟囱等建材产品外,还生产一些民用器皿等副产品,如饭钵、酒壶和筷子笼等,以及一些陶制的纺线轮、口哨等小杂件。这些器具虽不挂釉绘彩,图案简单并显得粗笨,但件件都是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品,居家过日子都离不开,因此广受家庭主妇的喜爱。

进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为了保护耕地,国家土地局和国土资源部先后发文禁止占用耕地取土烧窑,加之有的窑场资源枯竭,砖瓦厂纷纷关闭和转产。至此,当年到处可见的、红红火火的砖瓦制造业在威海大地上鲜见了。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