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近代中国之命运多舛,常常令人扼腕叹息。当这个古老的国度终于认识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时,动荡的内外局势却宣告这一切为时已晚。
兴起于甲午战争之后,准确地说是1896年的赴日本留学运动,竟然酝酿了一支埋葬大清国的革命力量。
历史就如此的具有戏剧性。挽救,从另一个角度讲,却是埋下了颠覆的种子。目的是单纯的,过程是复杂的,结果是不可控的。所以,挽救危机,需要在危机暴露之前。缝缝补补式的改革和挽救,往往种瓜得豆,结出”怪胎”。
留学生运动,在清政府眼中或许就是一个未曾预料到的怪胎吧,它已经成为一支革命力量。
这支革命力量的形成背后,站着一群别有用心的日本人。一个旨在”把满洲、蒙古、西伯利亚连成一片”的日本组织–黑龙会,与中国的革命党人”交织”在一起。后来开启中国一个新时代的辛亥革命,其策源地就是日本,其背后有日本人。
1896年,在清政府开明官僚张之洞等推动下,首批13名中国学生来到日本,开启了留学东洋的热潮。
日本专门为这13个人办了一所学校。单调乏味的日语课程和”水土不服”,让这些学生灰心失望。几个星期后,其中的4人”离学”。有7人不仅坚持下来,并且在后来成为中国的首批日本问题专家。
1899年,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已经超过100人。
1905年科举制度取消,阻碍了大批学生的前途。而这时候,留学归国与做官挂钩的情况出现了。一个个海归成为政府官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赴日留学,以至于学生中有举家赴日的情况。
为应付这一局面,日本设立了许多专门学校。为了培养未来的”现代母亲”,还专门开办了女子学校。
历史上,总是日本学习中国,重视中国向日本输出文化。但这个时候,世道真的变了–中日力量对比一改过去中强日弱的局面。中国人也难得地放下了架子,虚心向日本学习了,从官方到民间,一批批的学生东渡求学。
然后,中国人到海外求学
与日本人海外求学不同。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人海外学习,总是能够将好的东西为我所用,以建设性的方式改变日本。中国的学生经过一番学习,仿佛经历了启蒙,发现中国事情的需要推倒重建。
教师们努力使中国留学生们相信,中国面临着日本明治初期的类似情况。但是,这种学习没有培养出体制内的改革精英,反而孕育了革命火种。
此后,为保证获得条约中的利益,日本与清政府进行了谈判。清政府方面认为,可以听任俄国将其利益转让给日本,但不能给予日本俄国未曾得到的权利,以避免将来同新的权利占有者发生纠纷。
最终中日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通过该条约,日本不仅获得了俄国在东三省南部的权利,而且获得新的权利。从此,日本的大陆扩张计划进入了新的阶段,其”经营满洲”的政策进一步展开。
日俄战争给中国人带来极大的震撼,一个小小的岛国何以在战胜中国10年之后,又战胜了俄国?早在战争初期,西方的报纸就曾指出:”此战非俄日之战也,乃立宪、专制两治术之战也”。
当日本最后取得胜利,君主立宪制的日本给中国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人们认为,日本之所以能一战而胜沙俄,正体现了立宪政体的效果,于是国内要 求立宪之声大起。尤其是日俄战争后,俄国宣布预备立宪,进一步激起了中国要求立宪的社会舆论,认为颁布宪法召集国会已刻不容缓。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官员也相 率上书请求立宪,实行立宪已为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慈禧太后宣布同意立宪。
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还不只这些。
成千上万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通过日本的报刊也了解到了战争的情况。战争激发了日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也激怒了中国学生。一场在中 国领土上打起来的大规模战争,清政府竟然在中立的情况下任日本侵占权益,这让一部分留学生产生了革命倾向。这种反叛首先表现为”剪辫子、穿西服”。
事实上,上述这些影响多是心理层面的,而在实际的利益方面其后果也是影响深远的。日俄战争之前,日本忌惮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其发展重心主要 在朝鲜半岛。当时俄国已经对东北地区经营日久,甚至当时日本已经认为俄国在事实上已经”掌握”了”满洲”,已经将这片土地脱离了清朝的管理。
但这场由英国和美国支持日本的战争,改写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格局。美英原本为了遏制俄国垄断中国东北,这一目的达到了,但另一个结果则是日本此后在东北的垄断比
俄国更彻底。而随着后来日本在东北的经营,这里成为日本阻碍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基地。
在日本的中国学生被日俄战争的结果弄得激动异常,这种复杂的感觉既包括对战胜国日本的敬佩,又包括对清政府无能的耻辱及愤怒。
学生们的举动让中日政府都有所警觉。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公布了一套《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其中规定,学校要监督学生的行为,拒绝可疑者入学,并停止犯规学生的学籍。此举引起学生极大的不满,并以罢课的方式抗议。一部分趋向于革命的学生由此转向,将革命视为毕生的事业。此后,大量留学 生归国,比如秋瑾、黄兴,他们成为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者。正在忙于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大清朝,在革命者迫不及待的一次次武装暴动中,暴露了它的脆弱,并终于 倒在1911年。
日俄战争,就是这么不合时宜地发生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清末的这场新政,在日俄战争硝烟刚刚散尽的时候,人们不仅看到了日本和俄国,更是看清了中国。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不愿意再给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时间和空间。
大清朝发迹于东北,事实上也毁灭于东北。当其龙兴之地成为日俄争斗的阵地,成为双方对峙的势力范围后,这个政权确实是”气数已尽”。在这场战争 硝烟之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已经失去两个重要基础:山河残破,没有稳定的外部环境;人心动荡,内部找不到同盟者。所以,改革成了权贵们的自说自话。
改革,需要统治者时不我待的精神,但他们往往是被动地向前跨步,即使这种前行已经超越了此前改革的呼声,却为时已晚。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浅谈博物馆宣教工作
早在2004年在南昌举行的全国文物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要坚
-
唐置登州与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唐代设置登州至民国年间废止,登州成为山东半岛东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历时1300余年。唐朝
-
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与后果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一百周年。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灾难,创深痛巨,永远值得
-
威海鲜花赋
威海是片开满鲜花的土地。威海市早就获得花园城市的美誉。遍布市区的各种鲜花,把这座
-
三国传统友谊结奇葩
荣成市南端的石岛,是个山海形胜地。它东傍碧波万顷的大海,南从黄石板嘴起,北至凤凰
-
门神和春联的起源及其发展
神系道教因袭民间习俗奉祀的司门之神。我国民间供奉门神历史悠久。奉祀门神当起于原始
-
英日对“高升”号事件的反应与交涉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1894年7月25日,在朝鲜丰岛海域,日本海军不宣而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