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最后更新日期:2025年4月21日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省番禺县人,生于1849年,商人家庭出身,家境殷实。他少年时随父来往于广州、上海等城市,颇受西方思想影响。特别是在上海求学期间,西方列强的压迫使邓世昌产生强烈报国愿望,学成后毅然投身海军。1867年,18岁的邓世昌考入福建船政学堂,是驾驶学堂首届学生。4年后他完成堂课,开始登上“建威”练船实习,远航至中国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经受了海上的锻炼。1874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委派邓世昌担任“琛航”运输船大副,并奖以五品军功。1875年,他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奉派台湾执行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的任务。北洋海军建立之初,李鸿章鉴于邓世昌虚心好学、精通驾驶技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将其调入北洋,委以“飞霆”炮舰管带。1879年7月,邓世昌前往天津上任。11月,李鸿章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4艘炮舰建成来华,邓世昌奉命接收并暂行兼管,不久出任“镇南”舰管带。1880年8月,邓世昌任管带的“镇南”舰在海洋岛附近触礁,旋即脱险,清政府以“驾驶不慎”将邓世昌革职,摘去顶戴。12月,清政府在英国订购的“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建成,李鸿章指定统带北洋海军的丁汝昌全权负责接舰事务,邓世昌随同。1881年8月17日,“超勇”和“扬威”两舰起程回国,邓世昌负责协助洋员章斯敦管驾“扬威”舰,一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回国后,李鸿章奏请嘉奖接舰有功人员,邓世昌以都司补用,并赏戴花翎,不久又任命他为“扬威”舰管带。1882年,朝鲜发生内乱,日本企图趁机进行干涉,清政府出兵增援,邓世昌率舰随丁汝昌护航,事后以游击尽先补用,并获赏“勃勇巴图鲁”勇号。1884年,朝鲜在日本挑拨下再次发生内乱,北洋海军奉命开赴朝鲜,邓世昌率舰以迅速、果断的行动抵达马山浦,使日舰无机可乘,朝鲜局势遂得以恢复稳定。1886年5月,李鸿章等朝廷大员前往大沽、烟台、威海、旅顺、大连等地考察防务,校阅南洋、北洋海军。邓世昌指挥“扬威”舰参加了这次规模空前的海军大校阅,表演了列阵、射击等科目,得到李鸿章等人的赞赏。时人称赞他“使船如使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1887年12月,清政府订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艘巡洋舰来华,邓世昌是接舰团队中的重要一员,受到朝廷嘉奖,以副将尽先补用,并赏加总兵衔。1888 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按照《北洋海军章程》规定,邓世昌任北洋海军中军中营副将、“致远”巡洋舰管带。甲午战争爆发后,邓世昌的表现更加突出,他被誉为“忠勇为全军之冠”。特别是在黄海海战中,他率“致远”舰英勇作战,在军舰受伤严重的情况下,毅然开足马力以图撞击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舰。当他发现官兵情绪有所波动时,他高呼:“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官兵顿时为之肃然。“致远”受日舰炮火轮番攻击,不幸沉没。邓世昌落水后遇救出水,自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大呼:“吾志靖敌氛,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而后奋勇自沉,殊功奇烈,一时称叹。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各抒己见不乏真知——第三届(深圳盐田)博物馆馆长论坛综述
由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共深圳市盐田区委宣传部
-
山东威海北洋海军沉舰考古调查回顾与思考
19世纪末,在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清朝和日本开始各自的近代化历程。日
-
关于纪念馆应对免费开放的几点思考
博物馆、纪念馆是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
-
蓬莱发现高丽镶嵌青瓷探析
2005年7月,在中国北方著名古港——登州港(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发现3艘古代沉船。其
-
威海曾经红火的砖瓦制造业
据考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威海的砖瓦制造业一直沿袭传统手工操作、露天作业、季节
-
历史著作也可以这样撰写——刘玉明、戚俊杰新著《辩证看甲午》读后
中国历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方法与传统。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为写出
-
甲午战争是袁世凯入朝鲜平叛引起的吗?
论者多把甲午战争的起因推到袁世凯之身,谓袁世凯报告朝鲜发生民乱,催李鸿章派兵入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